一种循环流化床增压富氧煤燃烧装置及其应用的制做方式

一种循环流化床增压富氧煤燃烧装置及其应用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牵涉一种循环流化床增压富氧煤燃烧装置及其应用,属于净化煤燃烧技术和流化床燃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一次能源以焦炭为主的基本格局在短期内无法改变,促使焦炭清洁高效开发运用是我国能源变革发展的立足点和首要任务,现有净化煤技术均注重于对常规硫氮污染物进行治污,而对于燃煤过程的碳产物欠缺有效控制技巧。在规避气候变化,大力增加气体排放量的国际背景下,将燃煤过程气体治污与现有净化煤技术相结合,实现高效、低污染、低碳的煤燃烧技术是必定的发展方向。

富氧燃烧捕集co2是燃煤电站co2捕集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富氧燃烧捕集co2技术主要包含三个单元:制氢制氧单元、燃烧系统单元、co2制备压缩单元。该技术通过空气压缩分离脱臭n2,使用高含量二氧化碳替换常规空气参与煤燃烧过程,从而形成含高含量co2的烟气,通过洁净处理后,在co2压缩单元中中选用深冷等方法将co2逐步制备压缩,最终实现零碳排放。因此,这三个基本单元中,制氢制氧过程和co2压缩过程均在高压下运行,降压需消耗大量厂用电,而燃烧系统单元一般为常压运行,整个系统压力经历下降——降低——升高,导致严重的能量损失。因此,增加燃烧单元压力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

近些年来,紧扣加压富氧燃烧技术举办了许多研究,但牵涉核心反应装置的报导却甚少:专利cn106062151106062151a报导了一种加压富氧燃烧方式,其内容基本紧扣降低烟尘进行描述,并未牵涉详细反应装置。专利cn103076361103076361a报导了一种煤块加压富氧燃烧沉降炉试验装置,但内容仅局限于通过沉降炉进行褐煤燃烧特征和污染物生成特征研究。专利cn101761915101761915a报导了一种高压富氧燃烧流化床联合循环发电系统,描述了整个系统从制氢制氧、锅炉燃烧与传热、高压煤气轮机做功,直至烟气捕集co2的整个过程,但未牵涉核心反应器流化床燃烧装置的结构和燃烧方式。专利cn101539037提供了一种增压流化床联合循环发电捕获气体的方式,同样的,其未对反应器部份进行描述。专利cn101372635101372635a报导了一种新泰度增压流化床煤汽化装置及技巧,该装置适用于煤汽化,并未牵涉增压富氧煤燃烧过程。国外外已发表的文献,均是针对增压鼓泡流化床进行研究,但是缺乏对包括进料灰渣等辅助部份在内的整个装置及运行过程的具体描述。

然而,开发出符合我国国情、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增压富氧煤燃烧装置和方式,既保证燃煤过程的高效性,又可同时满足低污染、低碳排放,对实现我国焦炭资源真正高效清洁运用,以及环境保护,减少大棚效应都具备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循环流化床增压富氧煤燃烧装置及其应用,从而解决煤增压燃烧时的压力控制、富氧氛围配置、带压连续进料/灰渣等实际问题,实现煤颗粒在流化床内增压富氧条件下的高效清洁燃烧。

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循环流化床增压富氧煤燃烧装置,该装置主要包括压力进料系统ⅰ、流化床燃烧反应系统ⅱ、压力灰渣系统ⅲ和压力壳ⅳ四个部份,其中,前三个系统均放在压力壳ⅳ之内;

所述压力进料系统ⅰ自上而下依次分别为加料入口d、补压二氧化碳入口c、压力辊子、进料阀、进料定子及进料马达、进料管;其中,加料入口d设置在压力辊子正底部,补压二氧化碳入口c设在压力辊子下端,压力辊子的出口通过进料阀与由进料定子和进料马达组成的进料控制装置入口相通,进料控制装置出口端的进料管则与竖直方向成40度角连结至流化床燃烧反应系统ⅱ;

所述流化床反应系统ⅱ自下而上依次为风室、布风板、密相上升管、变径管、稀相上升管;稀相上升管出口与一级旋风分离器相通,一级旋风分离器顶部接有一级纵梁管;一级旋风分离器下部的出口接有二级旋风分离器、二级旋风分离器顶部依次接有二级纵梁管和二级返料管,二级旋风分离器下部接烟气出口e和烟气压力安全球阀;二级返料管与一级纵梁管呈45~50度角连结至一级纵梁管上部;一级纵梁管上方设有返料塞阀和一级返料管,密相上升管的壁面处从下至上分别布置有启动燃烧室、一级返料管和进料管;一级返料管与密相上升管轴线呈40~45度角接入密相上升管,进料管则与竖直方向成40度角连结至密相上升管上部,风室侧面设有一次风入口a;扩口管侧面设有二次风入口b,稀相上升管内壁面布置风冷壁管,稀相上升管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工质入口g和工质出口h;所述流化床反应系统ⅱ上端风室与压力灰渣系统ⅲ相通;

所述压力灰渣系统ⅲ自上而下依次为卸渣管、冷渣器、排料阀、排料定子、排料马达和排料塞阀、排渣管;其中卸渣管入口端与布风板中心处相接,并与密相上升管同轴;冷渣器通过风冷方式冷却浮渣,冷渣器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工质水的入口i和工质水的出口j,灰渣管穿过压力壳ⅳ并可将底渣通过灰渣口f排出;

所述压力壳ⅳ主要由压力机壳及分别坐落压力壳体底部和顶部的安全泄压阀、充气口k三部份组成。

所述循环流化床增压富氧煤燃烧装置自风室顶部至一级旋风分离器出口处水平面总高为l,则风室高l1=l/10,密相上升管高l2=3l/10,扩口管高为l3=l/10,稀相上升管高为l4=l/2,一级旋风分离器高度为l5=l2,二级旋风分离器高度l6=4l2/5,一级纵梁管)长l7=l2,二级纵梁管长l8=3l2/5;一级返料管出口端距离布风板高度l9=l1,进料管出口端距布风板高度l10=l2/2,启动燃烧室的烟气出口高于一级返料管出口,其距离布风板高度l11=l1/2,一级旋风分离器出口中心轴与稀相上升管中心轮距离l12=l/5,一级旋风分离器、二级旋风分离器出口距中心轴宽度l13=l/6。

所述密相上升管内外径d1=l/20,稀相上升管直径d2=1.2d1,一级旋风分离器圆锥段直径d3=l1,二级旋风分离器圆锥段直径d4=4d3/5,一级纵梁管、二级纵梁管及一级返料管和二级返料管的直径均为密相上升管的一半,即d5=d6=d1/2。

所述布风板选用风帽方式布风,布风板中心处为卸渣管入口,风帽呈两级环型均匀分布于卸渣管入口四周,其中二环区布置6个风帽、外环区布置12个风帽,整体开孔率为7.3%,布风板半径与密相上升管内外径相似均为d1,则卸渣口半径d7=d1/4,风帽基座半径d1=0.06d1,整体高h=5d1,壁厚d3=d1/6;其坐落布风板上方部份长h3=h/2、直径d2=5d1/6,风帽四周共有6个开孔方向,呈60度均匀分布;每位方向自下而上有3个孔口,其中后边开孔方向为水平方向,该孔半径φ1=h/6,与上方距离h2=3h/4;上下两个孔则呈30度角对准水平方向,半径φ2=φ3=φ1/2;风帽中轴线处上表面长度为h1。

优选的,所述布风板选用风帽方式布风,布风板中心处为卸渣管入口,风帽呈两级环型均匀分布于卸渣管入口四周,其中二环区布置6个风帽、外环区布置12个风帽,整体开孔率为7.3%。布风板半径与密相上升管内外径相似。每位风帽四周共有6个开孔方向,呈60度均匀分布;每位方向自下而上有3个孔口,其中后边开孔方向为水平方向循环流化床,上下两个孔则呈30度角对准水平方向,半径为后边孔的一半。增压富氧条件下燃烧时,煤颗粒在布风板处烧蚀堵塞问题处理难度加强。而选用此种布风方式及风帽结构,一方面促使一次风愈发均匀;另一方面,当单个出风口发生堵塞时,上下侧孔口的出风速率会减小,有促使吹走堵塞颗粒。同时,风帽与风帽之间产生对吹风,因而避免局部超温现象发生,提升了运行安全性。

除此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循环流化床增压富氧煤燃烧装置的操作方式:二氧化碳与co2在设定的压力范围下(0.6-3mpa)以特定比列混和后分别以一次风、二次风的方式分别从一次风入口a和二次风入口b踏入流化床燃烧反应器的密相区上升管与扩口管。(其中,一次风二氧化碳含量≥25%,二次风二氧化碳含量低于一次风);一次风作为密相区流化风,风量占60%以上,剩余为二次风。粒径大于6mm的煤颗粒通过压力进料系统(可实现炉内带压时连续进料)从流化床燃烧反应器的上部踏入,并在一次风的作用粗俗化上升;密相区燃烧气温为850-900℃、颗粒容积含量0.35-0.45;稀相区气温大于950℃、颗粒容积含量大于0.2;煤颗粒在上升管内产生典型环-核结构,其中较大的煤颗粒在上升管内产生内循环;在加压富氧条件下经历紊流化燃烧过程后产生的固体残渣沉积在反应器顶部产生床料并最终由压力排料系统排出;而大部份未完全燃烧的细颗粒由一级、二级旋风分离器分离后依次通过增长管、电动塞阀、返料管,然后被送回流化床密相区,并在整个反应器内产生循环流动因而继续燃烧。与大多数流化床选用传统的机械球阀搭配松动风的方式不同,本装置选用电动塞阀实现对返料量的准确控制。详细来说,电动塞阀的开度通过增长管内的压差讯号控制。当压差大时,阐明增长管内堆料较差,此刻电动塞阀的球阀开度有所减小;反之亦然。这么,该装置可通过压力进料、排渣系统可以控制连续进料灰渣过程,实现床料动态平衡;而电动塞阀对返料量的精准控制则有助于颗粒在整个流化床内产生稳定循环流动结构。最终循环流化床,含高含量co2的烟气被送出压力壳,便于后续co2压缩提炼过程。视流化床内部操作压力而定,压力壳内部可为常压或带一定压力。当操作压力较高时,压力壳内部可适当增压以减少流化床管壁所承受的压蠕变,借此解决材料在高压低温下耐性不足的问题。

有益疗效:与现有的常规流化床反应系统相比,本发明具备如下的特色及特点:

1.装置整体放在压力壳之内。在高压条件下运行时,压力壳可承当部份压力因而降低了材料承受的压蠕变,增加了装置运行的安全性。(流化床反应器内部压力p1,流化床反应器外部与压力壳之间部份压力为p2,即流化床反应器壁面仅需承当p1-p2的压力)

2.选用由压力斗、密封阀、转子及马达组成的进料/灰渣系统,可在流化床带压力运行过程中实现连续进料连续灰渣,并且流化床内部床料高度动态平衡进而有助于稳定颗粒的流动及燃烧过程。

3.流化床反应装置选用密相区、稀相区两段设计,符合煤颗粒在流化床内的流动结构特点,并且未熄灭的大颗粒逗留时间降低,可增加装置燃烧效率5%以上。

4.选用分土体风方式,一、二次风分别从流化床顶部和后边踏入,以便实现了煤颗粒分级燃烧。其中二次风有助于稀相区煤颗粒的燃烧,而高含量的二氧化碳并且煤的熄灭时间降低10%以上。

5.选用两级高效旋风分离器,可有效分离烟气中携带的未熄灭细颗粒(使粒径为10微米以上的颗粒全部被分离出来,总分离效率小于85%,其中第一级小于95%,第二级小于85%)并通过增长管、返料阀等装置将其再次送入流化床窑炉内进行二次燃烧,可降低熄灭损失10%-15%。

6.与传统的j型、u型返料阀不同,本装置选用电动塞阀控制返料过程。其可依照增长管内液位讯号实时调节球阀开度因而优化颗粒循环结构。相比于j型、u型返料阀配合松动风的返料控制方法,压差控制愈发直接准确,并可有效防止由松动风波动、风口堵塞等状况导致的返料不畅问题。

7.特有的布风方式及风帽结构,才能有效解决加压富氧条件下出风口堵塞及出风不均匀导致的局部超温问题,减少了运行安全性。

8.稳定运行时,850-900℃的炉内气温可有效抑止热力型nox的生成(一般占nox排放数量的20%左右),进而有效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循环流化床增压富氧煤燃烧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循环流化床增压富氧燃烧装置的规格标明示意图;

图3为该装置中布风板结构示意图;

图4为风帽结构示意图;

其中有:1.压力辊子2.进料球阀3进料定子4.进料马达5.进料管6.启动燃烧室7.风室8.布风板9.密相上升管10.扩口管11.稀相上升管12.一级旋风分离器13.一级纵梁管14.二级旋风分离器15.二级纵梁管16.二级返料管17.电动返料塞阀18.一级返料管19.卸渣管20.冷渣器21.排料球阀22.灰渣定子23.灰渣马达24.灰渣塞阀25.灰渣管26.烟气压力安全阀27.压力壳体28.压力壳安全阀a.一次风入口b.二次风入口c.补压二氧化碳入口d.燃料入口e.烟气出口f.底渣出口g.风冷壁管工质入口h.风冷壁工质出口i.冷渣器工质入口j.冷渣器工质出口k.压力壳二氧化碳入口。

详细施行方法

推行例1

如图1,一种循环流化床增压富氧煤燃烧装置,该装置包括压力进料系统ⅰ、流化床燃烧反应系统ⅱ、压力灰渣系统ⅲ和压力壳ⅳ四个部份,其中,前三个系统均在压力壳ⅳ之内;压力进料系统ⅰ自上而下依次分别为加料入口d、补压二氧化碳入口c、压力辊子1、进料阀2、进料定子3及进料马达4、进料管5;其中,加料入口d设置在压力辊子1正底部,补压二氧化碳入口c设在压力辊子1下端,压力辊子1的出口通过进料阀2与由进料定子3和进料马达4组成的进料控制装置入口相通,进料控制装置出口端的进料管5则与竖直方向成40度角连结至流化床燃烧反应系统ⅱ;流化床反应系统ⅱ自下而上依次为风室7、布风板8、密相上升管9、变径管10、稀相上升管11;稀相上升管11出口与一级旋风分离器12相通,一级旋风分离器12上方接有一级纵梁管13;一级旋风分离器12下部的出口接有二级旋风分离器14、二级旋风分离器14上方依次接有二级纵梁管15、二级返料管16,二级旋风分离器14下部接烟气出口e和烟气压力安全球阀26;二级返料管16与一级纵梁管13呈45~50度角连结至一级纵梁管13上部;返料塞阀17布放在一级纵梁管13上方并与一级返料管18相通;一级返料管18与上升管轴线呈40~45度角接入密相上升管9,进料管5则与竖直方向成40度角连结至流化床密相上升管9上部;其中,风室7侧面设有一次风入口a;密相上升管9的壁面处从下至上分别布置有启动燃烧室6、一级返料管18、进料管5;扩口管10侧面设有二次风入口b,稀相上升管11内壁面布置风冷壁管,稀相上升管11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工质入口g和工质出口h;所述流化床反应系统ⅱ上端风室7与压力灰渣系统ⅲ相通;压力灰渣系统ⅲ自上而下依次为卸渣管19、冷渣器20、排料阀21、排料定子22、排料马达23和排料塞阀24、排渣管25;其中卸渣管19入口端与布风板8中心处相接,并与密相上升管9同轴;冷渣器20通过风冷方式冷却灰渣,冷渣器20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工质水的入口i和工质水的出口j,灰渣管25穿过压力壳ⅳ并可将底渣通过灰渣口f排出;压力壳ⅳ主要由压力壳体27、及分别坐落压力壳体底部和顶部的安全泄压阀28、充气口k三部份组成。

循环流化床增压富氧煤燃烧装置自风室7上方至一级旋风分离器12出口处水平面总高为l,则风室7高l1=l/10,密相上升管9高l2=3l/10,扩口管10高为l3=l/10,稀相上升管11高为l4=l/2,一级旋风分离器12高度为l5=l2,二级旋风分离器14高度l6=4l2/5,一级纵梁管13长l7=l2,二级纵梁管15长l8=3l2/5;一级返料管18出口端距离布风板8高度l9=l1,进料管5出口端距布风板8高度l10=l2/2,启动燃烧室6的烟气出口高于一级返料管18出口,其距离布风板8高度l11=l1/2,一级旋风分离器12出口中心轴与稀相上升管11中心轮距离l12=l/5,一级旋风分离器12、二级旋风分离器14出口距中心轴宽度l13=l/6。

密相上升管9内外径d1=l/20,稀相上升管11直径d2=1.2d1,一级旋风分离器12圆锥段直径d3=l1,二级旋风分离器14圆锥段直径d4=4d3/5,一级纵梁管13、二级纵梁管15及一级返料管18和二级返料管16的直径均为密相上升管9的一半,即d5=d6=d1/2。

布风板8选用风帽方式布风,布风板8中心处为卸渣管19入口,风帽呈两级环型均匀分布于卸渣管19入口四周,其中二环区布置6个风帽、外环区布置12个风帽,整体开孔率为7.3%,布风板8半径与密相上升管9内外径相似均为d1,则卸渣口半径d7=d1/4,风帽基座半径d1=0.06d1,整体高h=5d1,壁厚d3=d1/6;其坐落布风板8上方部份长h3=h/2、直径d2=5d1/6,风帽四周共有6个开孔方向,呈60度均匀分布;每位方向自下而上有3个孔口,其中后边开孔方向为水平方向,该孔半径φ1=h/6,与上方距离h2=3h/4;上下两个孔则呈30度角对准水平方向,半径φ2=φ3=φ1/2;风帽中轴线处上表面长度为h1。

一种循环流化床增压富氧煤燃烧装置和操作方式,为流化床高压燃烧时材料的耐性问题及实现连续进料连续灰渣等实际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办法,因而促使煤在循环流化内增压富氧条件下完成高效紊流化燃烧过程更具可行性。

以下参照图1来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循环流化床增压富氧煤燃烧装置的操作步骤。

1)构建稳定燃烧过程(以0.6mpa运行压力为例):在流化床内加入过量高度的原始床料后(石英砂),将由常压氮气与co2混和后所得混和二氧化碳通过一次风口a送入风室外;引爆启动燃烧室6内的可燃物(油等),形成的热气踏入密相区9来加热床料,当流化床反应器内气温达到300℃后,通过加强一次风量使床料开始流化;继续下降床温至600℃时,开始逐步提高反应器压力至0.3mpa;当床温下降至700℃时,通过压力进料系统ⅰ加入燃料煤颗粒(进料阀2处于关掉状态,燃料由进料口d加入辊子1后,关掉d,并通过补压二氧化碳入口c充入惰性压力二氧化碳,使辊子内压力略低于流化床内压力;后来开启进料阀2,在马达4和进料定子3的控制下,煤根据设计参数踏入反应器密相管9上方)并平缓减少启动燃烧室键入的糖分,直到新加入的煤进行燃烧所需糖分完全由早已大火的煤燃烧吸热提供;当床温达到800~850℃时,通过继续提高排气压力因而增加燃烧压力,最终达到0.6mpa的运行压力。

2)稳定燃烧过程(以0.6mpa运行压力为例):0.6mpa的二氧化碳与co2(通常来自循环烟气)以3:7、4:6比列混和后分别以一次风、二次风的方式分别从a、b踏入流化床燃烧反应器的密相区上升管9与扩口管10。其中,一次风为流化风,占总风量的70%。燃料煤颗粒及脱硝剂通过压力进料系统ⅰ根据与推行稳定燃烧过程中相似的方法踏入密相上升管9上方。煤颗粒在一次风的作用下进行紊流化燃烧,达到终端速率的细小颗粒则依次经过密相上升管9、变径管10、稀相上升管11,抵达一级旋风分离器12。以后,烟气中较大的颗粒从一级旋风分离器12下部落入一级拉深管13,较小的颗粒则追随烟气踏入二级旋风分离器14。被二级旋风分离器14分离所得的小颗粒或细灰通过二级拉深管15、二级返料管16后落入一级拉深管13。经实际实验,两级高效旋风分离器可有效分离烟气中携带的未熄灭细颗粒,其可使粒径为10微米以上的颗粒全部被分离出来,总分离效率小于85%,其中第一级小于95%,第二级小于85%。以后,由一级、二级旋风分离器共同分离得到的固体颗粒汇合至返料塞阀17处,产生料封。当料封高度达到预设值后(可由压差讯号测得),塞阀17开启,物料经一级返料管18返回至密相上升管9上部继续进行燃烧过程。实际运行时,相比于传统j型、u型返料阀配合松动风的返料控制模式,压差控制愈发直接准确,并可有效防止由松动风波动、风口堵塞等状况导致的返料不畅问题,因而促使气固循环过程愈发稳定。燃烧过程中形成的尾矿通过压力灰渣系统ⅲ排出:灰渣时,灰渣球阀21开启,尾矿在灰渣定子17及马达18的控制下从排渣管19入口下落,经过冷渣器20冷却至安全气温后经由排料定子22抵达排料塞阀24处。此刻关掉排料球阀21并开启塞阀24,则尾矿可由灰渣管25最终从压力壳外的灰渣口f排出。在整个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进料量与灰渣量的动态平衡并且流化床内床高保持稳定。整个装置均处于压力壳体20之内,压力壳体下端、烟气出口处分别设有安全阀26、28,即便出现紧急状况,可进行泄压操作;稳定运行过程中流化床密相区的燃烧气温为850-900℃、颗粒容积含量0.35-0.45;稀相区气温大于950℃、颗粒容积含量大于0.2;

按照本发明推行的循环流化床增压富氧燃烧装置的主要技术参数如下:燃烧压力≥0.6mpa,碳转换率>93%,燃烧效率>90%,燃料氮转换率5%-13%,出腹胀烟气co2含量≥90vol%。

推行例2

同推行例1,当操作压力较高时,压力壳可实现承当部份压力的作用,并由此减少系统ⅰ、ⅱ、ⅲ材料所承受的压蠕变。此刻,压力壳内部不再是常压,而是介于大气压力与流化床内部压力之间的压力值。例如当流化床内部运行压力为3mpa,则压力壳内部充入惰性二氧化碳直到压力为1.5mpa,那样无论是在流化床或是压力壳的壁面处,内外压差都约等于1.5mpa。控制压力的原则为压力壳内压力仍然为流化床反应器内压力的一半,即压力壳内部压力与流化床内部压力同步平缓上升,密相区的燃烧气温为850-950℃、颗粒容积含量0.35-0.45;稀相区气温大于950℃、颗粒容积含量大于0.2。该施行例中的一次风的二氧化碳容积分数为25%,二次风的二氧化碳容积分数为50%,剩余的为甲烷。其中,一次风为流化风,占总风量的60%。

其余方法过程参考推行例1。本发明推行例的循环流化床增压富氧燃烧装置的主要技术参数如下:燃烧压力3mpa,碳转换率>90%,燃烧效率>90%,燃料氮转换率10%-20%,出腹胀烟气co2含量≥90vol%。

推行例3

同推行例1,针对不开滦种及颗粒粒径,可改变一次风、二次风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及两者之间的风委比,以保持反应器内良好的气固流动、燃烧状态。如燃料粒径较大时,可适当增加一次风量,保障颗粒才能正常流化;当使用的燃料属于无褐煤或其它不易自燃、燃尽的煤时,可提高三、二次风中的氧浓度,优化燃烧过程。该施行例中的一次风的二氧化碳容积分数为35%,二次风的二氧化碳容积分数为50%,剩余为甲烷。其中,一次风为流化风,占总风量的80%。密相区的燃烧气温为900-1000℃、颗粒容积含量0.35-0.45;稀相区气温大于1000℃、颗粒容积含量大于0.2。其余方法过程参考推行例1。本发明推行例的循环流化床增压富氧燃烧装置的主要技术参数如下:燃烧压力0.6mpa,碳转换率>93%,燃烧效率>92%,燃料氮转换率8%-15%,出腹胀烟气co2含量≥90vol%。

技术特点:

技术小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循环流化床增压富氧煤燃烧装置,该装置可实现进料系统Ⅰ、流化床燃烧反应系统Ⅱ、压力灰渣系统Ⅲ在承压状态下连续运行。压力壳Ⅳ设置在全系统最外部,可逐步减少系统的运行压力。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增压循环流化床煤颗粒富氧燃烧的方式,该办法除了具有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中煤种适应性广和便于炉内固硫等优势,同时让煤在增压富氧条件下燃烧,可逐步减少燃烧效率,明显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并大降幅增加燃烧废气CO2含量,有促使后续碳捕集。本发明选用的循环流化床增压富氧燃烧新技术,可减少焦炭燃烧效率,同时达到低污染、低碳排放,实现原煤资源的高效清洁运用。

技术研制人员:庞磊;邵应娟;钟文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南中学

技术研制日:2017.05.18

技术发布日:2017.10.10

关键词:

客户评论

我要评论

分享网页QQ客服咨询电话手机扫码留言评论返回顶部
13078088889咨询电话
13557429911咨询电话